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丽江:玉壁金川的绿色答卷

媒体:丽江融媒  作者:内详
专业号:拉市海保护区管护局 2025/8/21 10:25:15

盛夏的丽江,远山如黛,碧水映雪,白鹭翩跹;街巷间咖啡飘香,林野中菌菇芬芳。党的十八大以来,丽江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倾力实施河湖保护治理等“六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深化绿色变革,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图片

8月的华坪县果子山万亩晚熟芒果基地里,一片片芒果林依山铺展,满目苍翠。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暖风阵阵袭来,给一颗颗浑圆的芒果点上诱人的“金”。果农甘洪宾手持修枝剪穿梭林间,阳光透过油亮的枝叶,在他黝黑的脸庞投下斑驳光影。

图片

挂在枝头分外诱人的芒果。(资料图)

华坪县曾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煤炭产业一度贡献全县70%以上的工业产值。然而,粗放式开采导致生态恶化:金沙江沿岸山体裸露,植被覆盖率降至24%,煤矸石堆形成绵延数十公里的“黑色伤疤”。2013年后,随着煤炭市场下行,华坪经济与生态双双亮起“红灯”。

图片

华坪荣将镇龙头村果子山万亩芒果基地。(廖浚宏 摄)

面对困局,华坪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型:化资源劣势为优势,依托金沙干热河谷独特气候发展晚熟芒果产业。从此,一座座煤山披上了绿装,一个个矿坑成了果园。截至2024年,全县煤矿数量从2013年的82对减至13对,化解过剩产能357万吨,累计清理煤矸石1107万吨。通过“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25家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4.6万名矿工从矿井走向田间,成为绿色产业的主力军。

截至2024年,华坪县芒果种植面积已达45.9万亩、县域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产量46.6万吨,产值30.5亿元。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7363元增长至18709元。“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华坪的绿色转型,不仅局限于单一产业的升级,还体现在“产业融合”实现发展动能的指数级增长。依托金沙江中游丰富的水电资源,华坪县打出“绿色能源牌”,大力发展清洁载能产业。据云南华坪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明泳介绍,园区隆基单晶硅棒、五星石墨、石英坩埚等清洁载能产业齐头并进,至2024年底,园区总产值达143.9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41.77亿元。

图片

美丽的程海。(资料图)

华坪县从“黑”到“绿”再到“金”的逆转,只是丽江市以更少资源消耗创造更多价值,向培育新质生产力跃升的一个生动缩影。放眼全市,永胜县他留山油橄榄满坡、程海湖沿岸沃柑金黄;玉龙县拉市镇百果飘香、金沙江沿岸柳林蜿蜒;宁蒗县“阳光苹果”远销北上广、红心土豆铺就致富路;古城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引得游客流连忘返,“两山”理念实践在玉壁金川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强大的引领力。

图片

游客对挖鸡枞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来自大城市的客人,每一波游客都好评满满。”这是丽江导游赵建峰第3次带着游客来到永胜县长坪山采菌子。

图片

鸡枞菌。(资料图)

丽江森林覆盖率61.2%,林地面积2225万亩,在永胜县长坪山林下产业园的密林中,一朵朵鸡枞菌正从模拟自然生态的“白蚁菌圃”中破土而出。这片2.01万亩的林地曾经让当地老百姓望“山”兴叹,直到永胜县把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重点产业发展,规范提升一批林菌、林药、林下养殖等林下产业基地,曾经地无所处的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贷款也还清了,接下来苦的钱就是自己的了。”种植户杜介云是永胜县林下经济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2022年,他贷款200万元,与30名亲朋好友合伙种植了150亩羊肚菌,次年喜获丰收。信心十足的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2024年底已发展为300亩羊肚菌,每到羊肚菌上市的季节,他带着家人吃住都在山上,“再苦都觉得值!”。

图片

永胜长坪山上,羊肚菌种植户杜介云在采收羊肚菌。(张小秋 摄)

永胜县食用菌种植户的底气,还来自于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源公司。走进中源公司的车间,鸡枞菌、松露等菌菇经深加工后远销38个国家。近年来,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2.8万户农户种植的羊肚菌通过公司的销售网络远销国内外,实实在在捧上了“绿饭碗”。截至2024年,永胜县林下经济实现户均增收2.06万元,产值达5.77亿元。

“一地三用”“一亩三收”“效益三增”是林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华坪县新庄乡腊么村核桃林复合经营模式,就是丽江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

腊么村曾是华坪县的20个贫困村之一,这里群山连绵、水网密布,村子周围分布着13500亩郁郁葱葱的核桃林。近年来,腊么村党总支带领群众搞考察、编规划、争项目、作示范,下决心在核桃林里掘“真金”。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目前,已投入项目资金690万元,对4000亩坡地,5800亩台地实施核桃低效林改造,建设综合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园200亩。

图片

腊么村林下种植滇重楼。(图源“丽江读本”微信公众号)

如今,腊么村通过积极示范林下种植豌豆、魔芋、蔬菜、药菊、中药材等,已成为以“绿”促“富”,以“富”变“美”的典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起笔生态,落墨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下魔芋、林下康养、林下中药材、林下黑猪、林下食用菌、林下蔬菜、林下养蜂等一个个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片片“美丽山水”正蝶变为“美丽经济”。截至2023年底,丽江市林下经济产值达29亿元。2024年,全市新增林下经济2万亩,林下“生金”,绿富共赢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图片

一杯咖啡、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泸沽湖边一间名叫“漫步”的湖景咖啡厅里,自由设计师周磊正在“大自然工位”挥洒创意,窗外的泸沽湖水清澈见底,纯白的海藻花点缀其中。

在滇川交界的群山之间,泸沽湖犹如一粒湛蓝的宝石镶嵌在大地上。它不仅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摩梭人世代相依的“母亲湖”。为兑现“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丽江市多措并举抓好泸沽湖保护治理,从拆除临湖建筑设施、建立环湖截污管道、依法回填鱼塘、引进智慧监控体系等硬件改造,到挖掘保护摩梭文化、活态展现母系生活场景的软件提升,泸沽湖的保护治理从单纯的保护“湖水蓝”升级为对“诗与远方”的守护。

图片

航拍丽江泸沽湖。(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近年来,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成为“云南省绿美河湖标杆典型”,一波波游客慕名而来,在这片纯洁的碧水间寻找心中的“灵魂的栖息地”。

皑皑白雪的玉龙雪山脚下隐藏着一个名为玉湖的古村落。曾经的玉湖村贫瘠、闭塞,甚至流传着“有女不嫁玉湖村”的说法。

转机出现在村民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懵懂探索,从牵一匹马载游客上雪山开始,勤劳勇敢的玉湖村民开始了向“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奋进之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玉湖人逐渐意识到,只有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才能源源不断地引来游客。于是,村民联合制定村规民约,停止乱砍滥伐、提升人居环境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这条逆袭路上,玉湖村朴素的发展观与“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实现了深度契合。

图片

玉湖村一角。(丽江融媒记者 和丽勇 摄)

“见到村里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都回乡创业了。只要玉龙雪山还在,玉湖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年轻人和乡村的双向奔赴,让玉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旺盛对未来满怀憧憬。

时光为笔,山河作卷。

20年波澜壮阔,从“绿色觉醒”迈向“多维示范”,丽江用破釜沉舟的绿色革新阐释了“两山”理念的真理光芒、实践伟力和恒久价值。人们在这里纵情于如诗如画的山水,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沉醉于“舍不得的丽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邃理念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动能,一如盛夏的勃勃生机,在玉壁金川四处涌动。

 

文稿来源:丽江融媒

作者:张小秋

阅读 35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