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景区动态

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媒体:原创  作者:贵州省
专业号:贵州省 2017/9/13 14:53:15

 

保护区级别:省级

批准文号:黔府函[2013]201号

管理机构:贵州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筹建)

地    址:贵州省独山县麻万镇

 

一、保护区概况

都柳江是珠江水系最大上源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也是贵州省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贵州东南部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苗岭山脉。干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自西向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于从江县八洛流入广西境内,最后汇入珠江水系。贵州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都柳江水系的源头,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省内第一个以原生性泥炭藓沼泽湿地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贵州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黔南州独山县东北部与都匀市、三都县交界的区域,涉及独山县五个园区(独山经济开发区、独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独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独山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独山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四镇(百泉镇、麻万镇、影山镇、基长镇),总面积21265.72公顷。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4′5.36″~107°45′12.06″,北纬25°47′26.56″~26°1′5.50″,东西宽度为6~12km,南北长24km。

早在1999年6月29日,独山县成立深沟天然林自然保护区(独政[1999]58号文件)),保护区设管护站,人员编制5人,隶属县林业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深沟、高岩和琴阳3个天然林保护区(独政通[2001]63号文件),面积共计16万亩。2012年,独山县通过开展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发现都柳江源湿地是我省仅存不多、面积较大、湿地类型较多的中山台地原生森林和泥炭藓沼泽湿地之一,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湿地生态环境演替和生态系统恢复科学研究价值,也是都柳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在中央、省、州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依据县内湿地资源特色优势,2012年7月独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该区域原有两个县级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9月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201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环境

1、地质背景

保护区所在的独山县地处贵州最南端,保护区属扬子准地台黔南台陷,整体为一舒缓背斜构造。区内断层发育,纵横交错。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区内整体上为一舒缓背斜,地层倾角在8~30度之间,核部地层平缓、翼部地层稍陡。断层线纵横交织,断陷抬升,为区内形成典型的构造侵蚀台地及断裂-河流侵蚀峡谷奠定了必要的地质条件。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石灰岩及泥灰岩。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区内地貌类型以构造侵蚀台地与断裂谷地组合为主,直接控制了河川的整体走向及相关湿地的形成。

保护区内岩石类型均为沉积岩,主要有硅质石英砂岩、铁质石英砂岩、纯石灰岩、泥灰岩、粉砂岩、页岩、砂质页岩及泥质砂岩等,整体上以质地坚硬的形石英砂岩为主,层间夹泥页岩,为形成本区独特的台地型湿地创造了本底条件。

2、地貌概况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保护区主要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台地和峡谷型河流侵蚀地貌。构造侵蚀台地是保护区内独特的地貌景观。总体上,构造侵蚀台地主要有以下特点:a. 空间分布严格受断层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海拔分布规律。b. 全局分布零星、规模大小不一c. 构造侵蚀台地隔水性好,滞水能力强。断裂-河流侵蚀地貌;发育密集的断层不仅是形成台地的主要原因,还是控制及形成河流地貌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特点为:褶皱构造舒缓简单,断裂构造密集复杂;主体地貌由地质构造决定,构造侵蚀台地受褶皱和断裂抬升的控制,河谷地貌受断裂走向控制;构造-侵蚀台地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形成保护区内重要的第一级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汇流区,为台地型湿地及河流湿地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保护区内整体地形破碎、台地分布零散,地貌景观多样。

3、水文环境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在进入广西后称浔江、黔江;在广西来宾市附近分为红水河和融江,第二大支流融江在进入贵州后称为都柳江,其源头地区的都柳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河流水道92条。主要河流有巴蒿河、西牛河、八照河、沙塌河及维寨河。其中一级水道60条,二级水道17条,三级水道10条,四级水道5条。

在总体大气降水的背景下,区内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受地质地貌条件影响明显。隔水的高海拔构造侵蚀台地(1000-1400m)与其上的富水新地层(D2)构成了第一级地下水贮水构造,同时也快速地汇集了第一层地表径流。在这一区域,风化物以及上覆含水地层与石英砂岩底板构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不论丰水季节还是枯水季节,地下水出露排泄,形成上层滞水,并在台地上形成常年性湿地。台地型湿地、河谷地貌(河漫滩、阶地等)以及繁盛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好地对水资源进行调蓄、实现以丰补欠,涵养了都柳江源头水源。

在对保护区地表水进行常规测定后,结果表明,区内水体物理性状为无色、无味、无臭,清澈透明,口味甘甜。水化学类型为HC03-Ca及HCO3·S04-Ca型水,水的矿化度和硬度极低,总硬度(以CaC03计)24.14~58.34mg/L,属极软水。pH为6.5~6.8,属中偏碱性水。TDS平均为28ppm,除了蕊然沟(46ppm)以外,其他水质测点均属安全饮用水范围(TDS<40ppm)。

4、气候条件

保护区年日照时数1190.2-1355.8h之间,年日照百分率为27%-31%之间,年太阳总辐射为3603.6-3880.2MJ/m2之间,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低值区之一。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之季节分布规律。年平均气温在11.0℃-17.9℃之间,冬冷夏热,秋温略高于春温,略显海洋型气候特征,也反映了该区春季升温缓慢和秋季降温缓慢的湿地气候特色。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为996.2 ~1607.6mm,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的季节分布规律。是一座“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的绿色水库和“整存零取”的水分银行。对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四大水系的水源涵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土壤情况

保护区内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海拨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水热资源丰富,大量物种生长,母质主要为以石英为主形成的石英砂岩风化发育组成,极难风化,从而发育形成4种类型土壤。可划分为三大土纲,三个亚纲,四个土类,五个亚类。在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和粗骨土4个土类中,以山地黄壤面积最大,黄红壤次之,山地草甸土较少,粗骨土则最少。保护区海拨差异较大,水热资源丰富,土壤pH值在酸性至强酸性范围,适合大量物种生长,但由于土壤疏松,坡度大,由于区内坡度较大区域(坡中部)以森林为主,根系具有极强的固土作用,一旦植被破坏,极易导致地质灾害-泥石流的发生,因此保护植被才能更好地保护植物赖以生长的基质---土壤。

6、主要森林群落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次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组成,以次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及落叶阔叶林为主,局部区域残存少量的常绿阔叶林,在地势陡峭地区残存少量的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次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组成,在局部地区残存少量的常绿阔叶林。森林树木的径级结构多为中、小径级。近二十年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卓见成效,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正向森林原始面貌恢复。

7、湿地植被

保护区湿地植被属于4个植被亚型(森林湿地植被、灌丛湿地植被、草本湿地植被、苔藓湿地植被),13个群系组,16个群系,22个群丛。

保护区有9种湿地类型;从海拔看,位于1200m以上台地的有藓类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沼泽化草甸共4个类型,从600m~1200m,主要出现森林沼泽,而永久性河流湿地、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稻田和库塘湿地等主要出现在800m以下。1000m以上的湿地类型比较多,群落类型也比较多。从水平分布看,各类型均没有形成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而是随海拔和地形的变化,各类型呈现相互交叉的分布格局。

8、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共有天然分布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35 科59属12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科2属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12科13属14种,贵州省重点保护植物9科12属14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附录Ⅱ中所列入的兰科植物种类24属76种,独山县特有和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15科18属18种。共包括苔藓植物3 科3属3种,蕨类植物2 科2属2种,裸子植物 4 科5 属6种,被子植物26 科45属79 种,反映了保护区植物种类资源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9、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44种,珍稀濒危的夏季鸟类8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9种、脊椎动物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白颈长尾雉、云豹、林麝;二级保护的有12种。有4种爬行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其中濒危级1种,易危级3种。

在记录的91种夏季鸟类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1种,二级保护的4种;此外,灰胸竹鸡、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仅分布于我国,是中国特有物种。

现存的40种兽类中,珍稀兽类8种,占贵州珍稀兽类(20种)的40%。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种。

10、景观资源

都柳江水澄澈清碧,水流湍急,随山势蜿蜒,两岸青山对峙,重峦叠嶂,溪流瀑布交错、峡谷沙滩兼容,古榕倒映,翠艳欲滴,民族村寨隐现其间,民俗文化文化得天独厚,逆江而上,溯其源头,便会到达“贵州的南大门”——独山县。 地处贵州最南端的独山县,是贵州整合纳入东盟经济贸易圈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地区。这里历史悠久,自汉代起便有了行政区域规划。由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独山贸易繁荣,商贾云集,因此也有了“小上海”的美誉。在抗日战争时期,独山更成为了日军陆上侵略中国被斩断之处。这里也曾涌现出东汉时期传播中原文化的著名学者尹珍,清嘉庆时期朴学大师、“影山文化”创始人莫与俦和“西南巨儒”莫友芝以及布依英烈莫凤楼等仁人先辈。独山人杰地灵,自然风光优美,拥有深河桥抗战文化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奎文阁、丫丫大草原等一批优质景点。在2008年由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会上,独山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全国首批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66个“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之一。

如今的独山,又多了一处碧玉般的世外仙境,这便是贵州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湿地拥有812万m³—1015万 m³的涵养水能力,为保护区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类型丰富的沼泽中,楠木、杜鹃、石榕树、紫柳、水毛花、水竹、蕨类、苔藓类植物,生机勃勃;密丛内,蛙声阵阵,蜓落青叶,俨然一个湿地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家园。从山顶顺势而下,森林越渐繁茂。沿曲径在郁郁葱葱原始森林中漫步徜徉。幽静处,清风徐徐,林涛层层,山石间,峥嵘的虬枝盘根错节,起落摇曳。开阔处,奇山兀立,岭色千重,顿感万马齐喑的震撼。灵动处,泉水相连,幽潭飞瀑,水激石越,相得益彰,溪水潺潺为山林增添了一抹雅致。在这里,峡谷地貌的绝妙景致在薄雾冥冥间悠然世外。用心去感受,便能察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诚与豁达!

三、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一)保护区性质

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中山台地原生性泥炭藓沼泽湿地、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集自然保护与管理、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资源合理利用等为一体的、属林业部门管理的综合生态公益型自然保护区。

贵州都柳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是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是具有法人性质的社会公益性正县级事业单位。

(二)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原生性泥炭藓沼泽湿地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对象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红豆杉和伯乐树3种,II级保护植物篦子三尖杉、翠柏、榉木、任豆、十齿花、樟树、闽楠、楠木、香果树、伞花木、马尾树、半枫荷、金毛狗、伞蕨14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3种,II级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苏门羚、水獭、猕猴、中国穿山甲、黑熊、小灵猫、松雀鹰、红隼、白鹇、褐翅鸦鹃、大鲵、细痣疣螈12种。

(三)保护区类型

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确定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四、保护区分析评价

1、都柳江水系的生态保障

都柳江源沼泽湿地是自然水循环中水流进入都柳江前的滞留地,湿地植物可使降水进入都柳江的时间滞后,形成巨大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湿地中的一部分水经过湿地渗入地下含水层,有效地补充局部地下水和存储水源。湿地垫面为饱水泥炭藓或湿生植物,具有水汽蒸发充分和热容量大的特点,对气温变化发挥着缓和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减缓气温变幅,在来自西伯利亚干冷空气常与来自中南半岛的暖湿空气形成静止锋面的影响下。该区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形成独特的局地气候,表现出明显常年水雾气候的“水平降水”。 由于泥炭藓自身的生物学特征,形成了大量不同于水面流体力学水体的立体持水单位(藓丘),和大气的水平降水、垂直降水相配合,形成都柳江源头的山顶湿地水源,同时在山体沟谷有大量发育良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有强大的蓄水能力,都柳江源台地上的沼泽湿地和山顶常年云雾缭绕的水雾气候以及沟谷森林形成了都柳江源头立体水源库。台地型湿地平均蓄水层深度各不相同,但多集中在30—80厘米之间,按其最大持水量计算,台地型湿地最大可以涵养水源径流深400~500毫米,能涵养水源812万立方米~101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功能。如此巨大的水源涵养功能,在保障都柳江及其下游珠江水系的生态安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典型的中山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区为中国西南中山泥炭藓沼泽湿地类型保护区,以原生性泥炭藓沼泽湿地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是贵州和中国西南地区中山山地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

都柳江源中山沼泽湿地以面积大、湿地类型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而优于上述各地,为我国中山山地沼泽湿地的典型。

3、多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该保护区内的生物物种数是我国已知该类型湿地保护区中最多的。,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物种数位居贵州各类自然保护区第6、动物物种数位居第7。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其他保护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已知野生生物物种2800余种,是国内已知野生生物物种最多的湿地保护区之一。

二是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丰富,有125种,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生物马尾树Rhoipteleachi liantha的资源量是贵州省最多的。

三是湿地生物的种类丰富,保护区湿地有湿地植物183种、湿地动物144种(夏季数据),分别占中国湿地生物的11.82%和9.6%,是国内同类保护区中湿地生物最多的地区之一。

4、种量众多的珍稀物种

都柳江源台地沼泽湿地的立体水源水库常年孕育下,在沟谷中的森林湿地有着众多的珍稀动植物类群。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8)、《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中国物种红皮书》(1991)、《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附录Ⅱ(1997)、《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3.4)《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及独山县特有和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有172种。占已知2852余种野生生物物种的6.06%。

野生珍稀濒危植物35 科59属12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伯乐树 Bretschneidera sinensis;二级保护植物14种;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中国苔藓植物红色名录》的苔藓植物各有一种:中华细指苔Kurzia sinensis Chang、多纹泥炭藓S.multifibrosum X. J.Li & M.Zang;《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附录Ⅱ中所列入的兰科植物种类24属76种,贵州省重点保护植物9科12属14种;独山县特有和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15科18属18种。共包括苔藓植物3 科3属3种,蕨类植物2 科2属2种,裸子植物 4 科5 属6种,被子植物26 科45属79 种。保护区境内还有贵州资源量最大的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等2级国家保护植物。

保护区有野生珍稀濒危动物44种,珍稀濒危的夏季鸟类8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9种、脊椎动物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云豹  Neofelis nebulosa、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二级保护的有12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4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11种、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的有4种、列入《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3种。

五、功能分区与管理体系

(一)功能分区

1、核心区

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和精华,面积为5252.47hm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7%。

核心区包括了大部分泥炭藓沼泽湿地、水源涵养林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是保护区中湿地资源和植被最好的,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区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着湿地的生态和景观价值,一旦该区域被破坏,将对水源地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核心区内的湿地类型主要为泥炭藓沼泽湿地,处于保护区的中央部位和保护区西北角,基本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原始性,人工干预较少,现有居民共计563人,此外基本没有人为干扰,核心区居民人口将按照独山县统筹改革实验区生态移民工程逐步迁出保护区。

该区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保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尽量不受人为干扰,能够自然生长;保持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并维持湿地作为都柳江源水源涵养地的重要功能。对该区域的基本措施是严禁任何破坏性的人为活动,实行绝对保护。如确因科研需要进入核心区时,应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局提出申请,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在核心区内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2、缓冲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社会条件,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核心区,分别在各核心区外围划出相应的地带作为缓冲区,作为连接核心区和实验区的过渡带,面积5233.34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4.6%,其界线以自然界线为主。 

该区由部分苔藓沼泽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少部分农田组成。缓冲区的功能是,一方面防止和减少人类、灾害性因子等外界干扰因素对核心区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在导致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前提下,可进行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第三方面是如果其保护完好,系统演替进展到核心区的水平,未来可以考虑划为核心区。缓冲区的管理措施是采取封育等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恢复、重建生态系统,使其向具有原生生态系统功能的方向发展。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主,只允许有限的野生植物标本采集,不允许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性活动,确保湿地和森林植被的恢复。

3、实验区

除核心区、缓冲区外,自然保护区的其余部分划定为实验区。实验区是保护区内除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地带,位于缓冲区和保护区边界之间。实验区面积10779.91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0.7%。

该区的生态系统的人为干预程度较大,野生保护动植物较少,因而保护级别也相对较低。实验区的主要功能是在保护区的统一管理下,进行科学实验和监测活动,恢复本区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部分农田要退耕还湿、退耕还林,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和特色自然景观,积极恢复原有湿地资源和森林植被,使整个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允许采取人为措施,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生态旅游、驯养繁殖和综合经营利用,以达到“护山富民”的目的。

(二)管理体系

1、管理站

按照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范围,共布设兔场、翁台、甲定、花园、江寨5个管理站。 

(1)翁台管理站

管理站位于保护区东北部,站址位于原翁台乡乡政府驻地,承担着原翁台乡境内的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站保护管理面积3310.04hm2,其中:核心区171.49hm2,缓冲区131.98hm2,实验区3006.57hm2

(2)兔场管理站

位于保护区西北部,站址位于原兔场镇翁奇村,主要承担原兔场镇小高山—白鸡坡一带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站保护管理面积1699.64hm2,其中:核心区497.75hm2,缓冲区1173.31hm2,实验区28.58hm2

(3)甲定管理站

管理站位于原甲定乡乡政府驻地,本站位于保护区中部偏北,承担着甲定—甲西一带的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站保护管理面积4697.33hm2,其中:核心区1528.78hm2,缓冲区1034.25hm2,实验区2134.34hm2

(4)花园管理站

管理站站址位于麻万镇花园村郭家寨通往205微波站的进山口处。本站位于保护区西部地区,承担着拉腊水库—山王庙—马鞍山——老房子——三尖峰一带的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站保护管理面积6121.71hm2,其中:核心区1627.84hm2, 缓冲区1505.11hm2, 实验区2988.75hm2

(5)江寨管理站

管理站位于保护区东部地区,站址位于原水岩乡江寨,承担着大坪山—猴儿山—上丹林以东至江寨河一带的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站保护管理面积5437.00hm2,其中:核心区1426.61hm2,缓冲区1388.69hm2,实验区2621.71hm2

2、检查站

在保护区内公路出入口处设置白鸡坡、田湾、拉腊、郭家寨、巴难五个检查站。 

3、巡护道路网

布设从兔场管理站—小高山—大高山、花园管理站—牛洞—鲁那—简力—尖山—大田、野狗洞—大河口—牛鼻子—亮洞—老房子—大石板、达头村—微波站—上丹林—牛榜角共4条巡护便道,共计24.7km。

 

 

地    址:贵州省独山县麻万镇

联系电话:0854-3234231  

  

  

阅读 3937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