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丽江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好生态与好发展的“双向奔赴”

媒体:人民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玉龙雪山保护区管护局 2025/8/5 13:09:02

丽江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好生态与好发展的“双向奔赴”

 

云南丽江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好生态与好发展的“双向奔赴”(美丽中国)

编者按:从5596米的玉龙雪山主峰到1015米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省丽江市海拔高差超过4500米。发展特色农业怎样扬长避短、挖掘气候适配产业?又如何在发展中守护生态底线?因地制宜的智慧,不仅让特色农业“长”出比较优势,更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同频共振。且看记者来自云南省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业的观察

核心阅读

云南省丽江市海拔高差超过4500米,多样的地形孕育了丰富的高原特色农业。近年来,丽江市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把发展特色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助力。

图片

金沙江畔的芒果园。(华坪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云南丽江,金沙江干热河谷,孕育出芒果种植大县;拥有大面积针叶林的冷凉山区,羊肚菌种植蓬勃发展;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过去滞销的苹果如今远销海外……

从玉龙雪山主峰到金沙江干热河谷丽江段,丽江市海拔高差超过4500米。如何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如何在发展中守住生态底线、改善生态环境?记者在丽江市进行了探访。

“因为适应河谷的气候,芒果得以扎根;因为芒果种植,河谷生态得以修复”

高温、干旱、坡陡、树木稀疏……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丽江市华坪县,过去以采煤为业,农业发展不足。后来,随着煤矿陆续关停,农业面临转型,当地选出了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作物——芒果。十几年内,华坪县范围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大面积发展起了芒果产业。

图片

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果子山。(华坪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气候干热、土地贫瘠,不利于传统种植业发展,效益低。”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国辉说,“芒果恰好喜热、耐旱、耐贫瘠,适合华坪县的光热和土壤条件。”

记者采访发现,从花卉产业到蓝莓等小浆果产业,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后,重要的资源恰恰是气候——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气温不低、光照好、昼夜温差大,特色农业产出高、品质好。

华坪芒果同样如此。“15摄氏度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累积,超2500小时的年均日照提高了着色率,许多作物难以适应的干旱,反而让芒果减少了病虫害的侵袭。”张国辉补充,河谷山地地形、海拔高差大,让华坪芒果品种更加多元,“一山多品、错峰上市,从6月到11月华坪都有芒果上市。”

图片

华坪芒果。(王钢 摄)

眼瞅着芒果效益高,越来越多人尝试种植芒果,新问题来了:水源匮乏、陡坡又存不住水,大面积种植芒果的灌溉问题如何解决?为解决“水困”,当地探索河水灌溉、坝塘蓄水灌溉、沟渠灌溉等多种方式,又铺设光伏板,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灌溉动力。面对煤炭产业遗留下的土壤治理问题,“华坪在煤矸石上进行土壤再覆盖,煤矸石分解产生腐殖酸,提升土壤肥力,改良后的土壤让芒果根系更容易伸展,长势更好。”张国辉说。

芒果根系固土、梯田改造治理石漠化坡地,几年时间,华坪的废弃矿山逐渐披上绿装。“植物覆盖率提高了,水土保持的效果自然就更好。现在,酸雨频率降低,水土流失量也在减少,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张国辉说,“因为适应河谷的气候,芒果得以扎根;因为芒果种植,河谷生态得以修复。”

“林菌共生,让过去砍树开荒的‘靠山吃山’,变成了护林养山的‘靠山富山’”

在丽江市永胜县,种植户杜介云最重要的“田地”,是长坪山的密林。地上覆盖的厚厚松针,成为羊肚菌的藏身之处。

图片

鸟瞰长坪山。(杨波 摄)

为何要在冷凉山区种植羊肚菌?明明有平坝,种植羊肚菌为何要上山?

“在平坝种植羊肚菌需要与庄稼轮作,种一季菌要抢两季地。而且,化肥把土都‘喂’硬了,成本越种越高。”2022年,杜介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山种植羊肚菌。“羊肚菌喜阴凉湿润,山里种菌,树木本身就可以遮阴。”

“山里种菌不抢耕地,不需要大棚,成本低品质还好。”杜介云说,他与亲朋好友合伙种植的150亩羊肚菌,头一年就喜获丰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研究显示,海拔相对更高的冷凉山区,更适合羊肚菌的生长。长坪山海拔较高,松林蔽日,为羊肚菌的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

图片

工人在长坪林下经济产业园区种植羊肚菌。(王亚梅 摄)

“林菌共生,让过去砍树开荒的‘靠山吃山’,变成了护林养山的‘靠山富山’。”杜介云算着一笔生态账:松林为羊肚菌提供阴凉环境,树下的松针腐殖层为羊肚菌提供天然养分;菌丝分解枯枝落叶,还能为土壤提供养分。“现在,我们冷凉山区群众的收入,不比平坝区少。”杜介云说。

“以山种树、以树养山,土地越种越肥,果子越结越甜”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的苹果种植基地里,种植在海拔2700—2900米山区的“2700苹果”,如今已远销东南亚等地。

宁蒗恒泰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鲁权从小就与苹果打交道,在他的记忆里,苹果甜中带“苦”:“苹果甜,但交通闭塞,果子没有销路,单纯靠卖苹果日子过得苦。”

图片

在宁蒗县新营盘乡药草坪村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甚是喜人。(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2012年大学毕业后,鲁权选择回到新营盘乡。他发现,传统苹果种植赚钱不多,群众自然也懒得管护;管护差,又导致苹果卖得不好,“苹果品种杂,施肥不科学,营养缺失,苹果品质和产量都受到了影响。”鲁权决心改变家乡苹果的种植面貌,和乡亲们一起开发出“2700苹果”品牌。

要想提升苹果品质,首先要改良苹果品种。鲁权和科研团队决定向大山深处的本土物种——丽江山荆子寻求答案。丽江山荆子是一种苹果属野生植物,能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石漠化山区存活,发达的根系能扎进岩石缝隙,成为“2700苹果”理想的高海拔砧木。

本土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帮助当地苹果产业闯出了一条新路。鲁权将从“长富2号”中筛选的优质苹果品种的嫩芽嫁接在丽江山荆子的根茎上,就像为苹果树换上了一副“山里汉”的强劲筋骨,嫁接后的新苹果树更加耐旱耐贫瘠,更适应高寒环境,根系又能抓住坡地土壤,苹果树抗病性显著提升。

图片

宁蒗县“2700”糖心苹果。(供图)

苹果”成了当地的生态名片。“以山种树、以树养山,土地越种越肥,果子越结越甜。”鲁权说。

“随着高寒山区通了路,网络电商进了村,如今的宁蒗苹果已经不愁销路。”鲁权说,高寒环境同样能成为产业发展优势,“家乡的苹果品质好,我们要让更多优质的宁蒗苹果飞出大山。”

图片

阅读 20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