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3月份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实施的《2024年中央财政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调查监测项目》,以兽类调查及大熊猫及栖息地监测为核心,以鸟类种群及疫源疫病调查为重点,同时兼顾两栖爬行动物及栖息地状况调查。成果丰硕,多种珍稀物种活动被记录。
调查任务包括334条兽类调查线路、66条大熊猫固定监测线路和300份鸟类疫源疫病样品采集。截止5月中旬,已完成兽类调查线路174条,占目标线路的52%;完成大熊猫监测线路36条,占目标线路的55%,收集大熊猫粪便DNA样品超过100份;采集鸟类疫源疫病样品435份,其中鸟类肛拭子155份、咽拭子样本100份,血样52份,鸟类组织128份,完成目标任务的145%。
鸟类调查组在刘家坪调查时首次在刘家坪保护站辖区内的柏树山山崖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的巢穴,并记录到金雕的育幼行为,填补了该物种繁殖生态研究的空白。
兽类调查组员在海拔3000米左右甘川交界的岷山大草堂幸运地拍摄到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尾虹雉,证实保护区高山生态系统的健康。
两栖爬行组3月3日,在海拔2100米的西沟生态体验中心发现了中国林蛙的卵,首次在惊蛰前的高海拔区域记录到两栖动物繁殖的现象。
同步推进的鸟类种类调查,拍摄到野生鸟类250多种,其中白水江鸟类新记录共计60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赤腹鹰、领角鸮、红角鸮、红翅噪鹛、鸳鸯、红翅绿鸠等;其他种类有绿翅短脚鹎、凤头䴙䴘、赤嘴潜鸭、牛背鹭、蓝鹀等,省级新记录有红翅噪鹛、领角鸮、栗臀鳾等,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
此次调查通过优化调查方案、科学布设监测线路,在监测中取得突破性成果。成果背后,是调查团队所有队员的全力付出——科学决策、高超的拍摄水平、无畏的吃苦精神,队员按照分工不同,奋战在森林灌丛、河流小溪,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攀爬在海拔600米到3000多米的群山之间,收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一线数据。
目前,项目外业调查工作已经过半,初步揭示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储备。将来,白水江分局生物多样性资源在精准决策、科技赋能和团队攻坚下,兽类和鸟类的“家底”将清晰地一一呈现。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