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毕大凯总爱对着镜头笑盈盈地说“我是大凯,懂植物更懂你”,粉丝们也常追着他问:“大凯,今天又去拍什么植物了?”他对着镜头摆弄着地上铺满的黄色小花,眼里闪着光“今天去拍栾树了,这种植物初夏开花,初秋结果,过好每一天就像栾树一样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灿烂。”
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94.4%的森林覆盖率背后,除了第一代造林人“石缝扎根”的壮举,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着相机穿梭在林海间,用镜头记录草木,以文字梳理植物的“身份档案”。为了做好原山植物科普工作,他们在四季轮回里与汗水为伴,将对这片绿的热爱,藏进冻裂的指尖、湿透的衣背,也藏进与草木“对话”的每一个瞬间。
冬日的原山,寒风像刀子般刮过枝头,林场的植物却藏着独特的生命力。科普团队的成员们常常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进山。去年深冬,团队成员孙铖蹲在山坳里拍腊梅,取景、调焦时手指早已冻得失去知觉。等他抱着相机回到办公室,才发现手背已经冻裂了。“当时眼里就盯着那枝上的花,觉得每一根枝条的弧度都不能漏,哪顾得上手疼?”孙铖笑着搓了搓手背。
主播毕大凯也在这冬日的林海中摔过跟头,那会正在拍一期“什么松树下能吃到松子”的科普内容,为了让镜头清晰展现不同松树的松针形态,他们往密林深处走,雪后的山路滑得很,他没留意踩在枯枝上,整个人摔倒在山地上,晕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他扒拉着松针没被惊扰,又继续拍摄下去,只是接下来几天,脑瓜子总是嗡嗡响,说话都得扶着额头缓一缓。“松针辨别的关键就在细节,得让看的人看清几针一束,摔一下不算啥。”大凯后来对着回放校稿时还念叨,“我说‘懂你’,不就是懂你们想把植物认明白的心思嘛。”
若说冬天的考验是“冻”,夏天的挑战便是“烤”。原山的夏季潮湿闷热,林间密不透风,地表温度常常超过38℃。今年7月,团队为了记录一种只在盛夏开花的,顶着正午的日头钻进了密林。团队成员背着相机在灌木丛里钻了两天,直到拍下绶草的螺旋状花朵才肯下山。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没顾上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刚走到山脚,他们就眼前发黑,回到家后直犯恶心,体温飙到38.5℃,吐得连饭都吃不下。“绶草是世界濒危的二级保护植物,在原山数量少,花期又短,错过了就得等明年。”韦小敏裹着薄被,贴着退烧贴时,还在翻相机里的照片,生怕漏拍了关键特征。
他们护着的不只是植物,还有那些记录植物的“家伙什”。有次下雪时进行直播,三脚架的一只脚没踩稳,眼看着就要带着相机摔倒。“当时也没想啥,就扑过去了。”孙铖回忆到,他和另两个同事同时往架子扑,相机被他死死护在怀里没磕碰,屁股却结结实实地磕在冻硬的土坡上。“相机里存着素材,要是摔了,多少天的罪都白受了。”他拍了拍身边的相机包。
给植物“认身份”,更是常要冒风险。原山的草木里藏着不少“相似款”,比如没开花的益母草很容易和艾草混淆,萱草和黄花菜几乎很难分辨,泥胡菜花朵和大蓟很像……为了确认植物种类,孙铖他们常要“尝百草”——不是瞎尝,是结合文献记载,取一点点根茎的汁液沾在舌尖试味。有次他碰到一株和蒲公英白色绒球相似的植物,掐了一小段根茎嚼了嚼,刚尝出苦涩,赶紧吐掉,后来才确认是有毒的白头翁。“当时心也跳,可不确定种类就没法科普,总不能给大家说错了。”
截至目前,植物频道已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每天不间断地发布科普视频170期,这些带着“温度”的植物视频成了热门内容,浏览量80多万,每篇视频都有读者评论,有人说“第一次见,头一回听说山东有这么多稀罕草木!”,有人问“下次进山能跟着你们学认植物吗?”团队成员们总说,比起那些辛苦,看到大家愿意了解原山的草木,就觉得值了。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