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杨善洲的植树大亮山

媒体:济溪  作者:佚名
专业号:遇见 2013/1/14 20:33:47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钻进大亮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建林场

    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退休后在云南保山的大亮山大量种树(森林覆盖达到90%)(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风调雨顺,符合降雨的第三种情况)
大亮山这里曾经翻越几道坡,爬五六公里山路才挑得到水。山里人家遇上红白喜事,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一一记录下乡邻送来的水。当别人家有事时,再足额归还“水账”。 

  如今,这里群山披翠,茫茫林海一眼望不到尽头。许多年轻人已不知“水簿”为何物。即使在西南大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旱灾的2010年的春天,溪谷中山泉仍汩汩直冒。
  提起水,距离保山市施甸县城50多公里的大亮山一带的群众有说不完的话,因此而更加怀念“老书记”。退休之后20多年,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钻进大亮山,带领群众历尽艰辛植树造林,建成了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造出一片绿色家园。
  1988年3月,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职位上退休,组织上要安排他到省城安家休养。他谢绝了:“我对家乡人说过,退休后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现在退休了,我想回家乡施甸大亮山种树。”杨善洲说。
  杨善洲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反对。工作30多年来,杨善洲和家人聚少离多,退休了该过过清闲日子了,没想到年逾花甲的他还要上山种树。“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不能欺骗乡亲们。”杨善洲说服了家人。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经过深思熟虑,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联营”建立林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赞同。3月初,地委为他举行的退休座谈会刚结束,他就赶往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至今仍立于雪松林中的几间油毛毡为顶、树枝和木板为墙的小棚,见证了林场创业的艰辛。
  那时,大伙一边造林,一边就地取材盖了40多间油毛毡棚作宿舍。1992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大伙请杨善洲搬进新房住,他不肯,硬是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
  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秋冬的早晨起床时,他的被子和头发上常常披着一层白白的薄霜;寂静的夜晚,林场职工常常听到老书记的阵阵咳嗽声,从油毛毡棚传来……
  大亮山的黎明来得早,7点钟工人们准时到山上挖塘种树。晨曦中,老书记已在忙碌,他身后是一片挖好的树塘,原来老人家6点半就起床挖塘了。
  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上和县城的大街去捡别人随手扔掉的果核。一天,县上一位领导远远见到老书记在街上捡果核,感到“不好意思”赶紧绕道避开。第二天,这位县领导找到一位老干部,托他转告老书记:“不要再上街捡果核了,县上可以批钱给林场买果苗的。”
  杨善洲听后,呵呵一笑说,“捡果核有什么不好?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作为大亮山林场的指挥长,杨善洲除了拿自己的退休金,在林场拒绝领一分钱工资,只接受每个月70元钱的生活补贴,后来随物价水平涨到了100元。林场曾多次提出每个月给他500元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去:“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他不仅不要钱,还倒贴钱。他下乡、出差都是自己掏腰包,22年里在林场从没开过一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
  按照当地政策,这些年他前前后后引进的资金可有40万元的提成,但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他说:“引进项目是本分,怎好意思提成!”
  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0多亩茶叶……
  出乎人们意料,2009年4月,杨善洲将辛劳22年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1亩林地种200棵树,5.6万亩就是1120万棵,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算,价值3亿多元啊。
  杨善洲创办林场的价值何止于此。树多了,山绿了,饱尝缺水之苦的山里人第一次在家门口喝上了甘甜的水。(编者问:为什么有树就有水了?因为树可以从空中冷凝和通过凝结核来凝结空中水汽!)有了水,农民种起了蔬菜、蘑菇、茶叶……拉到集市上换回了钱。还有,林场的一条大路串通了村村寨寨,山里跑起了大大小小的运输车;林场的电线拉到了七岭八坡,夜晚的大亮山如同一片星星在闪烁。
  施甸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当场回绝,说:“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经再三劝说老人收下了。转过身,他把10万元捐赠给保山一中资助贫困学生,3万元捐给林场建瞭望哨,3万元捐给山下群众建卫生设施。余下的4万元,老人留给了一辈子在农村的老伴。他说:“这足够了。”
  秋风中,84岁的杨善洲走了。松涛、晨雾静静地陪伴着逝去的老人。青山间,依然回响着当地群众赞誉老人的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住深山,呕心沥血办林场,创造资产超亿元,分文不取乐悠悠……
阅读 1059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