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城郊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宝贵样板

媒体:农民日报  作者:付雅
专业号:海珠湿地 2021/12/15 9:23:30

城郊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宝贵样板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探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付雅
  
  
  城郊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宝贵样板
  
  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景观。 资料图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仓头村一片片五六米宽的农田被一条条水沟划分开,从高处看,玉米、甘蔗、蔬菜等多种农作物井井有条……这是当地独特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景观。
  在紧邻广州城、商品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海珠先民充分利用高温多雨、地处珠江口、水网密布的自然条件,通过顺涌建围、设置闸梪、挖沟抬畦,提高土壤层高度和深沟蓄水调水,以抵抗潮汐、台风、干旱等天气的影响,巧妙构建了极富智慧且旱涝保收的“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蔬)—草—鱼—鸟”完整的生态链。这就是最近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
  目前,海珠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高畦深沟农业系统存留面积超过800公顷,畦面超过2200块,深沟超过9500条,水梪数量超过400个。
  提到“高畦深沟”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但只要去过海珠湿地的游客就会对海珠本地传统果树种植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些印象。海珠区四面环水,地处珠江三角洲弱潮河口,被珠江前后航道环绕,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74条河涌,河网密布,区内农地基本都临近河涌,受潮汐涨潮影响尤为明显。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垦最早、最具珠江文化特色的地域之一,海珠区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情,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创造出了罕见的地处城区的农业文化遗产。
  海珠区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始于秦汉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与兴盛,是海珠区特有的水土自然条件与历史时期商品农业的发展合力造就的,具有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双独特性。其突出的生态功能,被誉为广州的“南肺”。
  据了解,海珠区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进一步促进了遗产地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该系统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一批传统经济作物名种,如红肉杨桃、鸡心黄皮、仑头柳橙、大塘番石榴、岭南木瓜、石硖龙眼、尚书怀荔枝、素馨花、凤岗韭黄、新村鸡茸苋菜、荔枝菌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岭南佳果基因库。
  作为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海珠区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还引起了国际农学界、园艺界的关注。早在1909年,美国著名农学家富兰克林·H·金就在此拍下了迄今所见世界首幅高畦深沟景观的照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园艺学家高鲁甫、地理学家梁溥等对遗产地的高畦深沟也做了记录和研究。
  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之所以能够较好地避开城镇化、现代化的冲击,得以良好存留,是因为政府部门对海珠湿地保护措施的高度重视与不断升级,化解了困扰万亩果园多年的“城市之肺”与“农民之胃”如何兼得的难题,使得遗产地现已成为市民可达、可享的重要生态空间,成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的调节和稳定器。
  在全球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海珠区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其保护与发展之路,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板。
阅读 310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