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 > 综合评论

我在黄河口凝望

媒体:作家眼中的黄河口  作者:李炳锋
专业号:黄河三角洲 2017/11/17 14:15:46

当我再次来到黄河入海口的时候正是深秋,这是北方一年中最成熟的季节。

站在北岸高大的眺望塔上,波光粼粼的河水尽收眼底,一簇簇柳树、一片片芦苇在风中尽情摇曳,一幅幅微醺的模样。是啊,全长5646公里的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曲曲弯弯,经历了风风雨雨、沟沟壑壑,抗争着,奋斗着,就要归入大海歇歇,终于可以修成正果了。就像人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终到老年的宁静一样,变得异常温顺,温顺得几乎是由河变成了湖。这是多么难得的淡泊、超脱、成熟。

 

千里万里,读不完浑然大爱。极目远眺,望着青黄相间、泾渭分明的丝带,那是大河亲吻大海的印迹,万般情节涌上心头,不知不觉中渐入沉思:是啊,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这样复杂,这般纠结了,可以说一部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苦难兴衰史。那沉积的一粒粒黄沙就是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那一道道波纹就是一滴滴悲怆的眼泪,那无边无际一棵棵摇曳的芦苇分明是我们故去的亲人。芦苇随风俯仰,它们俯下身子的一霎那,露出一只只英俊的大鸟,它们是大河的骄子,是抗击风霜雪雨的英雄。

从眺望台向西望去,满目绿色裹挟着的大河由宽变窄,以至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成了一个大大的“A”字,感觉自己正乘坐一艘历史的航船穿越时空,穿越一个个地理节点,两岸闪烁着明灭的光亮,耳畔呼呼作响的风吹来了一位老者的诗句:

跳下巴颜喀拉山

冰雪和穹窿构筑的高坡

从塔尔寺和彩陶故乡的青海走过

从峨眉金顶和乐山大佛的四川走过

从敦煌莫高窟和大漠烽火台的甘肃走过

从贺兰山阙和西夏王陵的宁夏走过

从呼伦贝尔和成吉思汗陵的内蒙古走过

从洪洞大槐树和壶口瀑布的山西走过

从黄帝陵和兵马俑的陕西走过

从少林寺和清明上河图的河南走过

从齐鲁大地我们的故乡走过

在埋葬荒凉埋葬老岁月的地方

在用骨头的温度暖着整个身躯的地方

在黄河入海口

抓起一把泥土

就是攥着我的半个祖国。

是啊,一个地理节点,就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就是一段人与自然抗争的记载。眼前的这条大河承载的实在是太多了,改道,战乱,饥荒,瘟疫……中华民族有多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倾注在这条大河之中?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仅有史料可查的黄河大改道就有7次之多,洪水决口更是不计其数。改道也好,决口也罢,哪一次不是百姓遭殃?人口迁徙,流离失所,背景离乡,饿殍盈道。就说最近一次的黄河改道吧。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洪水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决口的第一天就有900多万人被活活淹死,富庶的苏北变成一片汪洋,旱涝保收的良田成了十年九欠的盐碱之地。这次人为的黄河改道,直到1947年复堵花园口后,河水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自然灾害可怕,人为制造的灾害更可怕。百姓的痛,国家的痛,民族的痛深深地埋进大河的心里,大河决口也伤了国民党的元气,威信一落千丈。谁尊重自然,自然就尊重他,谁破坏自然,自然就遭到报复。这是历史的规律,像眼前的大河一样,虽然经过了千折百回,总是挡不住奔波脚步,总是浩浩荡荡滚滚向东而去。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洪涝灾害依然频发,但黄河始终没再给百姓带来大的灾难。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更是将黄河由害河变成利河,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保证了涝不见灾旱不见枯的奇迹,从此改写了一条大河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共产党在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凉的风,容易扯出大河初冬潮湿的往事,更容易扯出心底的痛。黄河总是与战乱捆绑在一起的。翻开历史的册页,多灾多难的民族,总是在大河的周边抗争着自己悲苦的命运。从汉代抗击匈奴到近代抗击女真、蒙古、日寇,民族的生死存亡无不是围绕着黄河而展开的。西晋时期 “五胡乱华”,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对汉族灭绝人性的摧残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逼得汉人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避难。在他们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到了灭种的边缘。在那极度悲惨的岁月里,最惨的还是那些柔弱的女子了。先后有数万名女性被充当“军粮”, 大肆奸淫,宰杀烹食,她们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孤魂野鬼,日夜凄号,其景之惨烈超出人的想象。侵华战争期间,那些野蛮的日本兵,以杀人为乐,刺刀挑人,挖出肝脏,做下酒菜,其行为,与历史上的野蛮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苍天,大地,还记得这些民族的悲苦吗?忘记了,将意味着背叛!滔滔黄河水为什么总是那样的混浊,仅仅是泥沙的原因吗?非也,那是一代代苦难的百姓所流下的眼泪啊!“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我们终于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呐喊,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民族为了生存的誓死抗争!

望着黄河,就不得不提到毛泽东。这位扭转乾坤、指点江山的伟人,以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气吞山河的气概,以黄河为背景,几进几出,带领一帮穷弟兄,上演了一部气壮山河的史诗大片。延安、西柏坡、西安、郑州、济南……这些黄河上的棋子,在他的棋盘上下活了,使他的对手闻风丧胆,魂飞魄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一生都在解读黄河,他读懂了黄河。只有一个读懂黄河的人,才能把握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黄河在制造悲苦和壮举的同时,也缔造了她那灿烂的文明。文明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在肥沃的沿河两岸长成璀璨的珍珠,闪着夺目的光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是在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诗句,它们浩如烟海,是黄河灿烂的文化符号,每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沿黄的文化何止诗词,文学、戏曲、民谣、房舍、商贸、餐饮……举不胜举,数不用数,它们像一颗颗星星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历史的传承,总是沿着精神和物质两条主线进行的。极目望去,由入海口上溯百里,大河的北面不到五华里的地方镶嵌着一块宝石——滨州市惠民县的魏氏庄园。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宅院,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北方汉族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栖霞的牟氏庄园、大邑刘氏地主庄园、巩义康百万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庄园。魏氏庄园兴盛了几百年后开始走向衰败,但败落不能记在最后庄主魏肇庆一个人头上,主要还是因为他恰逢乱世的无可奈何。一个人、一个家族在历史的大潮大势中是微不足道的。当一个王朝气数将尽,它的臣民们亦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舞台上消失了。远的不说,仅从辛亥革命算起,在中国这百年的历史上,大起大落,不知洗了多少次牌,洗来洗去总是民不聊生,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盛衰苦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眼前的这条大河流淌着世事沧桑,流淌着苦难悲情,更流淌着中华民族永往直前的伟大气概,滚滚东去,势不可挡。“书香门第承天地灵光誉满齐鲁大地,居民经典溯华夏文明堪称今古奇观”这是魏氏庄园正房上挂着的一幅对联,今天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折射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

从魏氏庄园沿大河再上溯,还会发现与其命运相似的一个人物,那就是生长在我的家乡章丘沿黄地带的旧军村的有着东方商人之称的孟雒川了,清光绪年间孟氏家族比魏氏庄园还要辉煌。他们同样是发迹于商业,只可惜孟氏庄园在战乱和文革时先后遭破坏了,但儒商的精神却传了下来。

据章丘旧军村志上记载:孟氏徙居旧军后,垦草菜、营芦室,至大清初鼎,始由耕织变为耕读之家。兄弟子侄联翩鹊起,入痒致仕,有志未逯,遂选经商。先是游走集市,后开设布店,为旧军经商第一人。至清乾隆年间在济南和周村创建“祥”字号,由行商变为坐贾。1869年,孟雒川成为掌门人,在北京大栅栏创建瑞蚨祥。他贾而好儒,秉承“财自道生、利缘义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经营之道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管理模式,运筹帷幄,驰骋商海,商号跨13省,并东渡日本大阪设庄,商渠通联欧美。鼎盛时期,“祥”字号发展到130多家,员工3000多人,生意涉绸布、茶叶、皮货、眼镜、广货、金银、银号、当铺等,时有“南有胡学岩、北有孟雒川”之说。其“股权激励、连锁经营”机制,开世界经商之先河。世界最大的零售连锁巨头山姆·沃尔顿创办沃尔玛的灵感就源于瑞蚨祥。英国驻中国领事花二称孟氏商业“系宏业巨店,信誉服人,诚厚重义,为洋人所不及”。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出自瑞蚨祥。1954年“祥”字号率先在全国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毛泽东说:“历史的名字要保存,同仁堂、瑞蚨祥……一万年要保存。”    

抚去岁月的尘埃,吹沙见金。孟氏商业之所以能在社会动荡中站稳脚跟,根本的一条就是,义当先、利为后,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大河给人的智慧,是土地培育的道德。以孟雒川为代表的孟氏企业自奉俭素、崇儒向善,义举之先:癸丑助饷,慨输3万余金;黄河决堤捐万金,后又资助万缗;山东饥荒,赈款14000金;抗美援朝捐赠战机1架,斥巨资认购国债;津门水患,更以10万元巨资赈灾……对百姓的恩舍、对于家乡的回报更是难以计数。

沿河再上溯,就会发现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有一种非常突兀的物象,那就是活跃在民间的鼓子秧歌了,以济阳、商河、平邑等沿黄县最盛。鼓子秧歌必须是在开阔的田地里,必须是大喊大叫,必须是衣衫不整,必须是胡子拉碴,必须是男女搭配,必须是尘土飞扬,才有那千军阔步、排山倒海之势,才有那万马奔腾、激越大地之威。

每当看到鼓子秧歌,我就想起陕西的安塞腰鼓,总感觉这两者是一对兄弟,都是黄土地金贵又泼辣的孩子。可转念又想,两者相隔千万里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是黄河,是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充当了文明的纽带。鼓子秧歌与安塞腰鼓是同一条根上开出的两朵朴实的奇葩。战乱、迁徙、饥荒、瘟疫……多灾多难的民族啊,不知上演了多少悲怆的故事。然而,一旦日子安定下来,不屈不挠的百姓就会从苦涩里挤出欢乐,心中的苦闷也借此挥洒,跳浸透在血液里的舞蹈,口传身教,从高原到平原,一代代发扬光大了。

与鼓子秧歌配套的还有一种物象,那就是商河的“十八碗”,是介于卤面与凉面之间的一种面食。青光瓦亮的18个瓷碗一溜排开,盛着细碎得几乎成了沫的菜,分别是香菜、小葱、韭菜、芹菜、青椒、豆角、黄瓜、葱花、芸豆,豆芽、青豆、菠菜、白菜、生菜、蒜苔、椿芽、青萝卜、红萝卜……她们是菜中的闺秀,是大地上的模特儿。然后是碗沿较高的两个大白碗,里边分别盛着豆面酱、甜面酱、大蒜酱、香油、酱油、醋、白芝麻、黑芝麻、花生末等。随后是每个人的面前放过来一个平底的阔大的青瓷碗,里面盛有多半碗面条,是煮熟的已过了水尚有余温的面条,面条又宽又光又滑,泛着新麦面特有的醇香。见到这面,你的味蕾会迅速调动起来,狼吞虎咽会瞬间止住你的饥饿,细细品来又是满嘴生香。吃着这面,你很容易与鼓子秧歌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可口的温凉的“十八碗”,才容易让平原上饭量大如牛的汉子们迅速吃饱,酒足饭饱后,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奔放地粗犷地上演出惊天动地的欢歌。所以说,“十八碗”与鼓子秧歌是绝配,那阔大的青花碗是汉子的筋骨,那劲道的面条自然是伴舞少女少妇柔韧的腰肢了。刚柔相济,阴阳平衡,大气磅礴,浑然一体,入口美味,入眼陶醉。

逆流而上,就会发现周边的面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面食与百姓生活的休戚相关。菏泽的大卤面又宽又厚,吃着它会想到上演水浒绝唱的梁山好汉;开封的油泼面干净利落,它以刀削的方式,外加青菜、火腿丝、葱、酱、醋、盐、胡椒面、辣椒面而成,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洛阳的炒面好,是当年受到老佛爷点赞的:据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中路过洛阳,大厨做了许多菜她都没有胃口,半夜饿时,主家将面过油再加小葱,青菜,瘦肉做了一道应急的炒面,她吃完大赞,炒面由此名声鹊起;郑州的饸饹面、锅盖面、扯面有3000年的历史,号称是万面之祖;西安臊子面、羊肉面、马虎面,面面经典;兰州的拉面,更是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享誉中外……这沿河的面多像一脉相承的母子或兄弟姐妹呀。一面一鼓,形成两条文化的主线。沿着这两条线,仿佛读出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脉络。

……

构成这条大河的元素太多太多了,多得你想也想不尽,写也写不完,真得像岸边的那漫漫黄沙。我不得不把思绪和视线拉回来,再次审视眼前这开阔的气象万千的河面,思绪随波涛跳动着,跳动着,禁不住吟出:

 

一条大河

从春淌到冬

从古流到今

拐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弯

经历了七灾八难六劫四情

眼睛混浊了

心中更加清明

个性磨平了

意志更加坚定

归于大海

归于宁静

 

这是万里奔腾而来的母亲河啊

即将汇入无边无际的海

而其腾云致雨

落雪于高原

又是生命的新生

 

李炳锋:

济南市园林绿化局纪委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发表、获奖作品若干。

阅读 169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