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文中全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风景评价及风景森林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状况和森林景观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风景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评价学派及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森林景观评价方法,亦即心理物理学派中的美景度评判法。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各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及人类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森林景观是形成森林旅游环境的物质基础,在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则应全面地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风景林的发展与建设,许多地方的做法是将其它林种的林分经过抚育改造等管理措施使其朝着风景林方向发展,然而目前面临着管理使景观特征将如何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将如何评价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说明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因此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来对风景进行评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在该领域做了一些工作,下面将分别阐述。
一、国外风景评价研究现状
(一)风景质量的评价方法
在西方,相当于汉语的风景的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也等同于英语中的景色“scenery”,均是美学意义的概念。有关景观的研究有记载的可追溯到1757年Edmund Burke对景观美学的哲学研究。在林学方面,Gilpin在1791年发表了《森林风景与树林景观》,之后Marsh于1864年出版了《人与自然》一书,它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分析手段(ana-lytical approach)来描述风景。风景的价值特别是在美国1858年首建中央公园时得到重视,并且这种重视在1872年建造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Yosemite)国家公园及其它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到加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始开展了“景观评价”的研究,到了70年代该领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风景主要是视觉意义上的景观。美国所做的“景观评价”也主要是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的。一般来说,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的评价。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20世纪70年代前后国外涌现的大量风景评价的方法,其特点大多表现在2个极端方面,Arthur等将这些方法分为描述因子法和公众喜好法,而且两者都有定性和定量的方法。Briggs等利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进一步划分模型,Crofts描述了2种方法,即喜好性方法和代理组成方法。Daniel等将方法细划为生态的、美学的、心理物理的、心理的、现象的(Arthur等1977年已经分过)和数量整体。描述因子法包括生态和美学方面,一般是由专家评定。公众喜好法包括心理和现象方面,通常采取问卷方式评定。数量整体方法包括心理物理、代理组成分法,是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比,重点放在定量评价上。经过近40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研究领域建立了许多学派,目前世界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可以说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各具特色。
(二)国际四大风景评价学派
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参与风景评价的是少数艺术与设计、生态、资源经营等领域的专家或受过专门培训的观察家来完成。评价结果将指导生产。Daniel等将专家学派方法细分为两种模型,即生态模型(Ecological model)和形式美学模型(Formal aesthetic model),生态模型强调自然美,认为人为干扰最轻的森林最美,提倡营林措施尽可能贴近自然。形式美学模型则以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目前美国的土地管理部门、林务部门多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建立了风景评价系统(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VMS)。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研究者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风景物理学派最有名的是Daniel等所创的SBE法,有关SBE详细情况将在下文描述。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如一个林分)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该学派和下面的经验学派没有像专家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那么令人注目。认知学派把风景含义建立在人的感觉和知觉上,景观一般用神秘性、可识性、庇护性、危险性等术语来描述或者从人对景观的感觉如安全、热烈、压抑或恐慌来描述。这些都是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认知学派是将人过去的人生体验与景观实际判别结合起来。代表性的学者有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嘹望—庇护”(prospect-refuge)理论。之后美国地理学者提出了“情感/唤起”反应理论。Ulrich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区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了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同认知学派相比更加主观化。它把景观的价值建立在人同景观相互影响的经验之中,而人的经验同景观价值也是随着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它不像认知学派那样观测者对景观给出一般感觉描述,经验学派的观测者在与景观相互作用中对景观详细描述,并试图说明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和意义。
二、国内风景评价研究现状
国内对风景资源的评价过去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但多数采用定性描述法。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对定量评价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定性描述法主要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环境质量、旅游条件等方面,用文字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自然景观评价主要是对山水的评价,有的分为佳景、美景、胜景、奇景和绝景5个等级,但在具体操作时尚无严格的标准。森林景观评价,主要是对各种林分的外部特征、季相变化、搭配组合和古树名木等方面,评价其观赏和科研价值。还应进一步从森林内涵上评价其特殊的生态效益和保健功能。环境质量评价主要考虑直观感觉的安全、舒适和理性分析的卫生、健康等4个因素来分析,评价其生态状况、适用程度和游憩质量的优劣。刘滨谊对各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多种专业科学的现代理论,把各派理论与方法的优点综合在一起,编构成“风景元素周期表”的框架系列,并应用景观遥感、图像处理和电脑运算等技术,使风景资源从信息集取、转译、评价、规划到提供各类规划图纸,实行电子计算机一体化,总称“风景景观工程体系”。俞孔坚认为心理物理学派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并用其建立了森林公园风景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吴楚材根据专家学派的理论,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森林公园的特点制定了中国森林公园等级划分标准。把生态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具体分为自然资源(65分)、人文资源(15分)、旅游条件(20分)三大要素。在自然资源中又分为山体(6分)、水体(5分)、植被(4分)、森林生态环境(37分)、天象(3分)、特异性(7分)、动物(3分)。在森林生态环境中又分为森林覆被率(6分)、环境质量(27分)、木本植物(4分)等。
三、心理物理学派理论在森林风景评价及风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派的方法应用最为成熟的风景类型就是森林风景,而且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风景评价及其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是SBE法。SBE法又称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Daniel和Boster于1976年提出),该法的评判结果是由景观本身的特征和评判者的审美尺度2个方面决定的。它是各种风景评价方法中最严格、可靠性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将观察者和景观相互联接起来,使美既不是只在观察者眼里也不是只在景观本身的特征。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又由于该方法把审美态度测量同风景成分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实现用数字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风景质量,而且本身具有一整套的检验方法,使该风景评价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另外,心理物理学方法是一种公式化的方法,一旦风景评价模型建立起来了,则只要对有关风景成分进行测量,即可根据模型得出风景质量的有关数据。
四、森林景观功能综合评价
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评价工作按其美化功能、生态功能和保健功能三大功能
(一)美学功能
从美学角度,森林公园的开发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群落稳定、植物品种丰富、层次结构复杂、垂直景观错落有致、林龄大、浓荫覆盖、色彩绚丽等森林景观供人观赏。森林景观之美是多形态、多成分、多层次的,对其美学功能评价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主要从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林相季相等角度出发,也常以风景林、古树名木或专类园等形式进行开发。国内外对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研究已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的森林景观评价体系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国外主要采用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审美态度测定法,其中审美态度测定法又称心理物理学方法。由Daniel等提出的美景度评判法和Buhyoff等提出的比较评判法是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应用最多且公认是最有效的两种评价模式。国内对植被美化作用的评价方法多是在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调查,本着科学性、完备性、简明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置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专家征询法、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相关的数学理论和专家意见建立评价模型和划分标准。
(二)生态功能
森林景观所具有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轻噪音等生态功能,是森林公园的无形资产,也是森林公园得以发展的根本。评价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应从森林景观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考虑。森林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取决于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类型、林分组成、植被景观多样性等。
(三)景观多样性
森林景观多样性是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以某种方式重复出现的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区域,可称之为景观要素,主要指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林窗采伐迹地等。景观要素的组成结构对景观整体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各要素所占面积大小、形状及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可将其分为基质、廊道和斑块3种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质量评价基质是指森林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它在景观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对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也产生巨大影响;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森林景观中主要起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作用,通常是森林公园的主要交通路径;斑块是在景观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森林景观类型的划分有多种分类形式和方法,依据的景观特征因子有景观的尺度、嵌块体特征、基质(包括形状、大小、色调等)及景观网络构型与均质性等。其中按景观基质划分,并把景观基质层作为景观分类系统的主要层次是常用的基本方法现有的工作多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3S技术分析森林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森林景观多样性评价。
通过分析森林景观多样性,研究森林公园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并对景观进行合理配置,可充分发挥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功能。
国际上公认的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为景观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景观功能的评价则为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最终森林公园景观评价的发展为森林旅游准备了科学依据.相信景观评价和森林旅游的相互促进会使森林旅游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