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鸟(雀形目噪鹛科绒背噪鹛属)
Ianthoccincla 属由英国鸟类学家和鸟类艺术家 John Gould 于 1835 年创立,眼纹噪鹛( Ianthocincla ocellata )是其模式种。该属的名称结合了古希腊语的幼毛或羽绒( ionthos )与画眉(新拉丁语的 cinclus ),大意是这类噪鹛腰背部羽毛手感特别好。
Wolters 于1975 – 1982 年确定 Ianthoccincla 属包含 8 个种,该属的形态学特征由 Collar & Robson (2007) 所描述。
Ianthoccincla 属的噪鹛曾经被转移到噪鹛属( Garrulax ),Ianthoccincla 属也被抛弃不再使用。
Luo 等人 2008 年(其研究覆盖其中 4 个种)建议复活 Ianthoccincla 属。
在 Cibois 等人 2018 年一项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表后,噪鹛属被拆分,8 个种被转移到复活的 Ianthoccinla 属。
Cibois 等人 2018 年的研究覆盖了 Ianthoccincla 属 的 7 个种,仅分布于越南的棕耳噪鹛( Ianthocincla konkakinhensis )没有参与研究,发现这一分支除黑额山噪鹛和灰翅噪鹛外,其它种的三级飞羽及尾羽均带有黑色的鳞片或斑点。
Ianthoccincla 属没有官方的简体中文名,网上能看到中文名都是蓝噪鹛属(不知道其来源),但是这个属的 8 种噪鹛没有哪一种能和蓝色沾上边。
进入分子遗传学时代以后,目、科、属均表示系统发育树中的一个进化分支,属的取名最好包含该属鸟的共同特征,既然没有官方的简体中文名,已有的蓝噪鹛属又没有啥意思,那就接受长沙沈子的建议,取名绒背噪鹛属好了 ( https://m.weibo.cn/status/4803179084253646 ),当然仅代表个人观点的自媒体肯定说了不算数,最后以官方的中文名为准,我猜是眼纹噪鹛属(带有眼纹的,很吵闹的一种鹛)。
绒背噪鹛属/ 眼纹噪鹛属( Ianthoccincla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Cibois 等人 2018:
岷山属于横断山脉,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 米,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向南延伸到四川峨眉山,逶迤 700 多公里。
黑额山噪鹛是岷山的标志性鸟类(黑头噪鸦、灰冠鸦雀、棕头歌鸲)之一。
单型种,中国特有种,种群规模上限为 1 万只成年鸟(IUCN 2016)。
栖息于针叶林和混交林的灌木丛中,习惯于人类存在的地区,与山噪鹛、橙翅噪鹛混群,成对或成群在地面寻觅昆虫。
黑额山噪鹛是 BirdLife 的限制范围(栖息地面积 28500 平方公里)物种,在很狭窄的分布区内也不常见,在四川若尔盖的巴西乡、铁布自然保护区、甘南卓尼县南部的山区,可以找到它。
本人曾多次找到它,但都没有获得满意的照片。这鸟挺狡猾的,听到它的鸣叫并不算难,但要见到它的全身却并不容易,除非它们在地面觅食时看到,但那时又多看不到脚。
这鸟 4 月底 5 月初就开始争夺领地了,说明已经配对,6 月初川西高原春暖花开之时再去找它,音诱基本上就没有啥作用了。
拍摄难易程度:它通常在偏僻的藏人的牛圈、寺庙建筑背后的山坡上寻觅食物,难。
棕颏噪鹛、灰翅噪鹛
棕颏噪鹛与灰翅噪鹛分化时间大约在 400 万年前。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不常见,但在尼泊尔局部常见,在印度部分地区非常罕见(del Hoyo 等人 2007)。
6 个亚种中的 rufiberbis 分布于盈江,甚罕见。
栖息于阔叶林和林缘,林下植被茂密地区,在地面及附近寻觅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曾出现在盈江甘谷地的 #1 鸟塘里,看到排队去拍的鸟友太多了,就放弃了,结果它就再没有出现过了。
拍摄难易程度:等同于迷鸟,难+。
灰翅噪鹛(Ianthocincla cineracea、strenua、cinereiceps)有地理上分隔的三个种群,一个在印度东北部和缅甸西部( cineracea )、一个在云南西部( strenua ),一个在中国中东部( cinereiceps )。
2016 年 HBW/BirdLife、IUCN 基于Tobais 法则将其拆分为 Western Moustached Laughingthrush(Ianthocincla cineracea、strenua )、Eastern Moustached Laughingthrush( Ianthocincla cinereiceps )两个种。
Cibois 等人 2018 的研究证实它们确实是两个种,其分化时间大约在 200 万年前,IOC 和 Clements/eBird 还没有接受这个拆分。
二者的区别在头部(眼后黑纹、白眉纹,冠顶纹)。
拆分后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局部常见。
栖息于山地森林茂密的灌木丛中,成对或小群活动,在地面上觅食昆虫或植物种子。
拍摄难易程度:相对常见,易。
斑背噪鹛、白点噪鹛
这对中国特有的姊妹种分化时间大约在 180 万年前( 38.3 万代之前它们是兄弟姐妹 )。斑背噪鹛与白点噪鹛的区别是身上浅色弧形斑点的羽缘一个淡黄色,一个是纯白色。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相对罕见(del Hoyo 等人 2007)。
栖息于亚高山、高山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竹林中,也出入于林缘疏林灌丛、次生林和地边灌丛中,单对或成对活动,在林下灌丛和地上寻觅昆虫。
拍摄难易程度:在四川康定、龙苍沟等地,经常可以听到它悦耳的叫声,但要见到其真身是有些难度,中+。
种群规模上限为 1.5 万只(IUCN 2016)。
白点噪鹛是 BirdLife 的限制范围(32,000 平方公里)物种,仅分布于四川木里和云南的丽江非常狭窄的山地森林中:
栖息于高海拔针叶林及次生林中的竹丛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拍摄难易程度:现在在丽江有两个鸟点,如果冬季它们回来了,那就易,否则难+;四川木里的一个鸟点以前很稳定,但现在情况如何未知。
大噪鹛、眼纹噪鹛
大噪鹛和眼纹噪鹛是姊妹种,分离时间大约在 150 万年前。
单型、中国特有种,在其分布区域内局部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栖息于亚高山和高山森林灌丛及其林缘地带,成对或成群活动,寻觅昆虫。
拍摄难易程度:在四川巴郎山贝母坪附近和康定甲根坝乡的高山牧场,很常见,易。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地方甚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4 个亚种中的 maculipectus 局部常见于云南西北部,artemisiae 甚常见于重庆金佛山,ocellata 在喜马拉雅山南坡。
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和高海拔的灌木丛(喜竹林和杜鹃花)中,成对或成群活动,寻觅昆虫。
拍摄难易程度:易。
https://mp.weixin.qq.com/s/XaFgTge_Aiaxun-s58Q8Xw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